李志胜
年画,是民间过农历年时欢乐、吉庆的墙纸。风来雨去,年复一年,它的五彩想象和艳丽色彩在城乡的门扉上广布,它的祈愿与祥和昭示着一代又一代人勤劳致富,幸福安康。
年画在门扉上更替,其实也是在木板上绽放。因为早先的门,大都是木门,“野人于我有何情,半掩柴门向月明”,新春佳节年画上门,坚固耐用、纹路自然的木板,自然功不可没。再者,年画的制作起初也是刻版印刷,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、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,天津杨柳青年画、江苏桃花坞年画,并称为中国“四大年画”。
岁末偶访河南开封,朱仙镇木版年画自然入了我的“怀旧之心”。时下,老行当、老技艺日臻衰退,原因之一就是“思想+效益”在作祟。尽管如此,我们信步游览了朱仙镇上几家传统的年画手工作坊后,还是为个中不懈坚守的人儿所感动。
“游人未入门,花影出门前。”在一家历史名店门前,不见篱笆、鸡犬,却见有一架晾晒的年画,像春天的花儿一样映入了我们眼帘。记得年画200张为一“块”,印时要将纸张依照不同的张数按“块”夹在自制竹夹上,印好后需停几个小时,使颜色“吃”入纸内,随后再晾至“恰到好处”……
拾阶而上,只见一位操作女工端坐于店内东墙下,正娴熟地给半成品年画套色。她先是用草制圆锥形色刷给刻版上色,而后将素洁画纸掀覆其上,再操起“趟子”轻轻平扫,每道工序都是那样精心、平顺。店主人介绍说,朱仙镇木版年画含色量大,用力过重则纸易烂,用力过轻则色块不瓷实,其中的“度”得需要好好把握。
不见刻刀,却见有刻版不经意泄露了刻刀游走的痕迹;闲暇相遇,缤纷的色彩图画目不暇接。我巡视着室内墙上悬挂的已装裱好的年画,我抚摸着依墙码放的满架的梨木刻版,我观看着橱窗内摆设的各种神祗画、戏剧人物脸谱,那造型古朴夸张、构图饱满粗放的年画,循“木”而绽,满纸生香。
朱仙镇木版年画,起源于民间,经历代艺人之手,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,反映出了人们希冀五谷丰登、富裕兴旺、和睦如意、平安吉祥等美好生活愿望,以及扶正驱邪、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,其发展轨迹,历久弥新。
年画在木板上绽放,绽放的是想象和祈愿、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弘扬与传承。木版年画的“斑斓”“芬芳”,恰似华夏祖国这棵大树上“果实的味道”,一场“春暖花开”的风,就可以让它从城乡穿过,从山水间穿过,从我们幸福的心头穿过。
(作者系公务员,现居河南濮阳市,作品散见多家报刊杂志)